BV.104|Management’s Talk|《哈佛商业评论》K.Y.访谈摘要

BV.104|Management’s Talk|《哈佛商业评论》K.Y.访谈摘要

「 BV.104|Management’s Talk 」

成功是不容易复制的
《哈佛商业评论》K.Y.访谈摘要

来源:Bella Vista 第104期|明基集团内部刊物

“没有独特的执行能力和详细的执行方法,还称不上战略。只有在执行层面上有一套有差异性的做法并产生了实质性的效果,才是一个可行的战略。”如果只是一味复制他人成功的模式,而不能从自己资源中创造独特的差异化与创新的管理能力,是永远无法开创不同的格局,并走向胜利之道的。本文为K.Y.在2004年1月接受《哈佛商业评论》访谈的精采内容整理。

BenQ“时尚产品网络化”的战略构想

在2001年12月5日提出BenQ自有品牌之前,明基并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独特的品牌经营策略,但在多年产品销售的过程中,我们察觉到全球的IT产业已渐渐产生变化。早期的IT产业是为那些在办公室的人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带动整个IT产业增长的动力已经不再是企业用户,而是个人与家庭。于是,我们决定投入消费性电子产品领域,而且只做属于个人消费者的产品,而不是做属于企业用户的产品。我们的客户不管是在办公室还是在自己家中都是个人IT消费者,BenQ则会提供先进的网络及多媒体技术为他们建立数字化的互享网络,使人与人、人与数字产品之间能够轻易互动,轻松享受数字科技的快乐。经过这样的思考,我们制定出自己的新战略。

我们的目标客户是作为个人IT消费的年轻人,这一消费群体的未来成长性最好。他们崇尚数字生活,而且工作与生活区分得不是那么清楚,使用数码产品的机会也最多。他们追求风格与品质,喜欢那些跟市面上一般产品不同的东西。他们渴望快乐、自由、便利与时尚。明基了解这些人性化的期望,将这看做一个很好的市场机会。相较之下,HP、IBM与Dell当初都是以商用业务为主,他们比较注重理性的购买行为与消费市场。

当然,也有人对我们的定位提出质疑,担心年轻的消费群体因缺乏经济实力而会对产品售价太过敏感,而且我们也从来不以“杀价竞争”做为我们的行销策略。但我们的分析是年轻人属于冲动型的消费者,喜欢跟着感觉走,对价钱反而不会太在意;相反地,企业用户在购买时倒是十分理性的,常常比价钱、规格与服务。而年轻的上班族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他们愿意付更高的价钱来购买贴近他们生活的个性化产品。何况现在年轻人的价值观标准也与以往截然不同了,如果钱不够可以去打工,去赚钱,遇到较大的金钱支出,甚至还会要求家人的支持。

成功是不容易复制的

我们虽然也注意到最近HP、Dell也向人性化与娱乐化方向靠拢,但他们不见得在复制我们的战略,只是用了与我们相同的概念。或许他们也发现自己过去太注重理性诉求,现在开始思考客户对人性化科技的需求,然后对它既有的战略做一些修补或者增强,设法把握住这部份的客户资源。不过我觉得,我们的机会是这些老牌企业所复制不了的。现在亚洲地区的消费者对于科技产品的接受度比欧美来得快,BenQ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可说是掌握了先机。

说到复制,很多企业在制定战略时,总是看到人家成功的模式,以为复制了模式,就是复制了成功。其实,成功是不容易复制的,光有想法、思路、模式,而没有独特的执行能力和详细的执行方法,还称不上战略。只有在执行层面上有一套有差异性的做法并产生了实质性的效果,才是一个可行的战略。

战略的重点还是在于强调差异性。就是自己独特的资源,也不能完全模仿别人成功的策略。一定要从自己的资源里面出一些独特的,可能还要有一些创新的管理能力,才有办法把这种战略做出一些不同的格局出来。一味地只是复制人家成功的模式,这个不算是有远见的战略。

BenQ与Sony的比较

很多人拿我们和Sony相比,虽然我们走的路确实比较接近,但是就Sony来讲,它的规模比我们大得多,我们现阶段还不可能像它那样采取全方位的做法,而是必须集中在自己有能力领先的几个领域,做出口碑,在市场挣得一席之地,然后我们才有办法从点扩充到线与面,往其他方向拓展。

以LCD为例,Sony的投资就比我们慢得多,我们已在这领域深耕了七年,现在LCD潮流来了,我们一下子就站在了前面。我们一直很注重上下游合作伙伴的深耕。在上游,我们有全球第三大LCD面板厂商友达光电的鼎力支持,友达庞大的生产能力是BenQ相关产品销量增长的保障。在下游,我们加大了通路促销和产品市场的推广力道,例如我们现在正在大陆内地推广的“娱乐工坊”形象店,就是BenQ品牌及形象的展示中心,目的就是为了帮助经销伙伴了解我们品牌的概念,让他们愿意全心全力地投入。

Sony最近也开始与Samsung合作,目标是全球的LCD市场,可是坦白讲,它在技术上将会面临很大的压力,因为Samsung不会愿意跟别人分享他的核心技术,纵使双方合作生产LCD面板,但未来双方在自有品牌的经营与拓展一定会出现对立的。两个竞争对手的合作毕竟是同床异梦的,Sony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我们与Sony另一个不同的是,Sony还是娱乐内容的提供者。这在过去还是一个附加价值很高的领域,但是现在网络的散播、盗版的泛滥对这类公司是很大的灾难。而且这个产业过去一直是很花钱的,一部电影制作花100万美金,推广可能要花掉1000万美金,这种商业模式的风险性很大。Sony如果不调整,这一块将会成为他的负担。不过,内容产业的经营与发展却是一个很有趣的领域,我们迟早也要面对它。

让同仁充分了解并执行新战略

其实很多战略问题都是事后才看清楚,因为战略制定之初未必都很理性。但身为一个组织的领导者,如果有一个清楚的视野,战略上只要有三、四分的把握我就敢去做了;就像有个灯塔在那边,我不怕自己迷失了方向。面对战略转型与新品牌的推广,其实整个公司的高层领导都有些战战兢兢。我记得在BenQ品牌发表的那一天,曾说过:“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冒险”。要大家放弃一个追随了二十多年的品牌,另去追求一个前途未卜的新目标,难免都会产生惶恐的感觉。如果这个战略真的出了差错,实施不下去,那我们对客户、对投资人、对员工要怎么交待?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定要将战略转型的目的和内容向员工交待清楚。

明基的内部网络设计得非常好,有关公司的讯息各单位、各层级都看得到。在台湾这边,我每季都会以业务说明会的形式面对面直接跟员工沟通,干部是每个月沟通一次。另外,全公司的人都要从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抽调出来参加文化课程的培训,让他们了解BenQ品牌的涵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个品牌、过去的品牌和现在的有什么不同、他们应该在新品牌宣传中扮演何种角色等等,这其实就是做内部行销。

其次,是要发挥领导的作用。领导一定要表现出坚定的信心,不要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要明白地指出哪些是公司一定要做的,告诉员工我们已经评估过哪些最坏的情况,可能会产生哪些风险与结果,同时还要说出公司希望员工协助完成的事情。经过这两年的努力,不仅在内部我们凝聚了高度的共识与坚定的信念,对全球的消费者来说,相信这个品牌会成功的人也越来越多。

坚持EC与IC并行的两条腿策略

企业创造高附加价值的方式有两种:从事“创新研发”与“自有品牌”的经营。为了让公司发展得更快、更稳健,策略上,我们采取EC自牌(End Customer)与IC贴牌(Industrial Customer)同步经营的“两条腿策略”。

这当中有几个关键:第一,无论是做EC或IC,企业一定要确定自己是否掌握住了价值链上最丰厚的附加价值,BenQ掌握到了。我们有些产品线是以代工为主,有一些新的产品线我们根本不做代工,只做品牌,这样就使每一个产品线都发挥出它最大的价值。第二,技术还是最重要的,不管是从事EC或IC,都得掌握住核心技术。第三,如果单一IC客户的比重过高的话,那就要适度的调整,以免因依赖性太大而产生较高的市场风险。第四, EC与IC其实是不冲突的,如果你品牌的知名度够大,产品的质与量又好,就有人想找你为他们代工,因为可以增加他们的附加价值。

BenQ现在的EC与IC比例已从3:7渐渐走向4:6,短期内我们希望可以拉进到5:5,这样的型态会比较平衡。至少在短期内明基还是需要代工的,因为我们现今还是属于成长中的公司,代工可以为我们带来规模经济,也可以透过代工来学习他人的知识与技术。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自有品牌业务在公司的比重会越来越大,纯粹做代工不是我们想要追求的路。明基在IC贴牌的发展策略上,会考虑到对方的品牌战略和市场定位是否跟我们有冲突。如果它有独特的诉求、定位以及方向,那么我们就比较不在乎;可是如果有企业利用价格手段跟我们竞争,那就绝对不是我们认为的好客户,我们会对此做一个适度的调整。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QR code
Light Dark Dark 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