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 第八章 文化生根
文/张哲诚
来源:《耕心之旅——明基文化的苏州传奇》(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
第八章 文化生根
推动IT产业圈成型
“明基的到来,对苏州IT产业的成型起了一个重要的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这个示范作用使得一大批企业信心大增,致使华硕等大型IT厂商最终落户苏州。”杨建中如此评价明基公司对于苏州产业发展的价值。
据他介绍,到目前为止,苏州先后大致出现了四波投资浪潮。明基以及他带来的一批配套商是第一批进入苏州的台资企业。当明基的主题厂房建好,准备开始投产营运的时候,就引来了第二波的关注。LG和一系列的台资企业纷纷踏足这片土地,比如申宝、容城纸业就在那时进入。然后在台企的推动下,日本企业也纷至沓来,比如松下电工、福田东浦、富士通、日本电波和索尼等。
到1996~1997年的时候,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停顿期。
过了这个阶段之后,又迎来了第三波台商的大举进入。这个时候的规模也相当大,代表性的有华硕、罗宇、镜蓬、奥奇等。现在第四波的势头更加迅猛,持续期也更长,科技含量更高,包括锌片、液晶显示等产业,比如友达光电。目前苏州的昆山、新区、吴江和园区等4个开发区,已经有600多家的台资企业,整体规模都非常大。
科技产业的崛起无疑给苏州经济带来了新的繁荣,但是从旧日的耕地上迁移出来的民众和普通的市民,他们也多少有些担忧,这些企业能否真正在苏州扎根,还是只是产业转移的短期过渡?
对这个问题,无论产业界还是苏州当地政府都建立了这样的共识,就是只要企业的研发和制造基地相配合,那么企业就会生根。关键就看当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能否满足企业研发对人才的需求。杨建中对此很有信心:“为了给今后的发展建立一个长久的根基,苏州正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这个不能急,10年前谁也不会想到苏州今天会聚集如此众多的台资企业。”
这一方面,明基又一次成为示范。目前明基在苏州的研发人员已经达到了将近300人,分别分布在通讯、影像、光存储、视讯等公司所有的产品领域。苏州已成为明基除台湾之外全球最重要的研发基地,这无疑将是一个重要信号。
很多台企还在讨论研发应不应该在大陆展开,李焜耀则看得很透彻:“这种逻辑是成立的,因为早期研发在美国,制造在台湾。由于台湾制造的深入,就把设计、研发也拉到台湾。现在制造向大陆转移并且成型,考虑到运作的效率,研发和制造放在一起密切配合,会产生一个互相激荡的帮助,效率会提高很多。如果这边人才够的话,研发自然也会被拉动到大陆。”
培养正向的价值引导力
潘振兴最早代表明基在苏州创业的时候,在十全街旁边的南园宾馆住过一年多的时间,生活颇为机械化。每天早上骑着脚踏车,花35分钟时间到博物馆的办公室上班。下班吃过晚饭之后,总会到十全街的工艺品商店走走,也不买东西,只是和那些店主聊聊天,吹吹牛,学学苏州话。然后一定在9点钟以前回到宾馆,看两个钟头的书然后休息,天天如此。久而久之,那些工艺品店的老板都和潘混熟了,并且戏称潘为十全街的街长。
但是让那些店主感到奇怪的是,潘总是一个人孤孤单单地走来走去,而他们经常会看到十全街上很多台湾人带着女生在街上走。人家不管老的还是年轻的,都总是会带一个。看到潘就觉得很奇怪,怎么会有像他这样的,总是一个人。
有一次,潘振兴和新区一个管消防的干部一起吃饭的时候,他问及潘在苏州有没有女朋友,有没有去唱KTV等等。当他了解到潘这种清教徒似的个人行止,感觉非常惊讶,简直不相信还有这种人。
后来到1995年,公司总部那边过来的人越来越多,还有明基带过来的配套厂商,只要到苏州,几乎无一例外地会由潘陪着在十全街上逛一逛。结果这些店家们发现,这批人居然都是跟潘一样,大家都很清心很质朴,他们就慢慢改变了对台湾人的看法。后来台湾陆续有很多大公司过来创业,也就让更多的苏州人感觉到,台湾很多人都这样平实务本。
很多人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而在潘看来,他不去KTV,不去找女生,是很正常的事情。其实他从1974年出来工作就参加合唱团,已经唱了十几年的歌。“我觉得只要歌声响起来,那种感觉就像上天堂一样,可以忘了世上所有的烦恼。只不过我不唱流行歌,可能是心态太老了,跟不上年轻人。”潘这样自嘲。
那时候,因为公司在苏州还没有买车,潘几乎每次从台湾回来,经过上海回苏州的时候,他都会嫌打车太贵,而总是坐中巴。那时从机场到苏州还没有现在这种很干净宽敞的豪华大巴,都是那种很旧很拥挤里面很闷的中巴,有时候他干脆就到火车站去坐火车。在苏州的时候,因为打电话很贵,潘也只是一个星期和太太通一次电话。
明基从台湾带过来的一个配套厂的老板(年龄跟潘相仿)有一次向潘诉苦:“我们这一代太辛苦了,从小没有饭吃,年轻的时候又是这样拼命。把经济弄起来,自己的环境稍微好一点了,现在却又要离乡背井来大陆创业,然后还要时刻担忧企业的生存。”感慨归感慨,但他们却从来不会放松苦心拼搏的神经。
李焜耀讲起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前他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进修管理课程的时候,当大家谈起创业精神,那些欧美国家的人总是会担心,说他们会越来越失掉那种创业精神。但李焜耀则会说,台湾最不缺的就是创业精神,那种想要做一番事业的想法很重,创业精神很浓厚,所以中小企业很兴盛。
为什么会这样,潘振兴解释得很透彻:“小时候,我们总是会看到本地一种叫做‘歌仔戏’的东西,就是表现出台湾是鸟不生蛋的地方,到处都是瘴气,是会完蛋的地方,那时候的戏都是在这样演。所以给我们这一代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大家都很节俭,都很努力,大概我们的血液就是这样流的。而我们这样打拼出来的竞争力,要失去,还没有那么容易。并且我们还持续在改善。”
所以今天,李焜耀正是非常用心地把这种力量在公司里面引导出来,鼓励每个人在公司内部创业。让每个员工觉得自己的岗位就是一个舞台,自己在里面有足够的发挥的空间,有很大的自主权,有很大的决策机会,从而可以享受到这种创业的感觉。
过去少数人的不良行为留给人们的印象好像台湾的风气就是那样。自潘先生过来以后,把台湾人这种创业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带过来,慢慢改变了苏州人的观念。这应该也是除了公司的成长之外,另一层的意义。
“我觉得大家都是有心向上的,只不过这个社会里面,本来就有各种不同的人,我们无法强求别人。但是我们带来一种非常健康、良性、立足长远经营的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我觉得这是对当地社会最大的也是无形的贡献。让大家看到,我们今天这样兢兢业业做事情,这样努力,这样刻苦耐劳,带给整个社会的进步,带给整个公司的绩效,又回报到每个员工身上获得的报酬,这些都是很正向的价值引导力。而只有这样,公司才可能长久发展,保持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和活力。” 李焜耀的这段表述,大概就是明基人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关怀社会”的真正涵义吧。
入乡随俗
基本上所有外来的企业都面临一个“本土化”、“本地化”的难题。而明基给“本地化”下了一个定义,“本地化”并不是指让外派的人通通回去,然后只让本地人做才叫本地化,并非如此。而是所有苏州以外过来的人,都要能够融入当地,把自己变成苏州人,这样才叫本地化。潘经常对台派干部讲:“你从台湾来,有什么远,只是一天而已啊。人家从乌鲁木齐来,坐火车都要3天,难道他们不要本地化吗?所以你要把自己变成本地人,把这里看成你的事业,你在这里才能够生存下去,公司也才可以永续经营。如果大家都是来这里当跳板,那这个公司就完蛋了。”
如今在明基苏州营销总部,可以说大部分的员工都是来自外地各大都市。但是来了苏州之后,都一个一个落地生根,在苏州买房安家,成为准苏州人。营销总部总经理曾文祺更是到苏州一住就是5年,几乎乐不思蜀。更把苏州文化当成极品碧螺春,无休止地品了又品。也许,这正是明基人才战略最成功的体现吧!
同样非常热爱苏州的李焜耀也说:“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因为到这边来工作,一定要热爱周遭的环境,懂得欣赏环境的美妙,不能只喜欢公司而已。如果他离开公司,那还是在外围的世界。只有热爱当地的文化特质、风俗人情和生活环境,才能够融入当地社会的发展。”
苏州著名画家叶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很多游客在游览苏州园林的时候,普遍有一个心态上的误区,就是只把它当作是一个普通观光场所,把自己当成“过客”,然后自然是走马观花。这样即使去10次,也难有特别的感觉。而只有在心理上把自己当成是园林主人,把园林当成自己的家园和生活场所的时候,才会随着四季的变化,感受到其中不同的妙趣。
为什么明基如此强调要入乡随俗,只有把苏州当成自己的家园的时候,才真正能够投注热情,用“心”感受,用“心”做事,公司的事业和个人的事业也才能够长久。李焜耀当初在考察苏州的时候,如果只是觉得这里很美,然后饱饱“过客”的眼福,不去悟透它内在的价值,那么今日明基在苏州的一个个“奇迹”,大概也都无从上演了。
永续经营的文化与生态
“我的感觉比较弱,没有那么强。大概20年前大家就在谈企业文化,我感觉也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到这里以后,一下子要带这么多人,我才意识到,如果没有文化,这个公司就很难操作下去。所以我就亲自在谈文化这件事情。” 这是潘振兴今天最用心的地方。
为了在员工内心里面强化正确的价值观,公司专门从台湾请老师来,给员工上一种培训课程。在行销总部叫做“巅峰战将营”,工厂这边叫做“耕心营”,顾名思义就是把心的一块田耕好。
为了让员工养成平实务本和服务社会之心,潘振兴还组织员工爬山去捡垃圾,但去的时候任何有公司标志的东西都没有拿,也没有通知任何公司以外的人。在捡的过程中,周围的人都很奇怪,以为是从哪里来的环保组织。这件事过去之后很久,外边的人都还在议论它。但在潘看来,这是很平常的事情。
现在对于这些事情,公司不需要宣导,员工们也能够做到。“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让你公司的各种规章真正活起来的原动力,否则就变成你规定8点上班,他就偏偏7点59分进来,那你不会气死?事实上我们很多操作工7点多一点就来上班了。”
并且明基还主张,只有给员工提供很好享受的自然空间,把人的本质、素质提升起来,产品的品质才能做好。外界以为李焜耀只管大事,哪里知道连工厂的树木到底怎么种,他都要发表一些意见。
无论是基于个人兴趣,还是公司文化理念的考量,苏州明基总经理吴清模对于工厂绿化、各种花木的栽种,都极赋心机。如今,走进何山厂(新厂区),你会发现厂区里面林木葱郁,合抱着的两个标准足球场也是绿草如茵。一条小运河从厂区的中间潺潺流过,河畔两旁,柳絮纷飞,整条何山厂的道路在花红柳绿之中悠悠伸展着,显得极具诗意。在厂区的池塘里面,还养了很多的青蛙,当你深夜走在宁静的小路上,陪伴你的,一定有不倦的蛙鸣,让你疑心是到了遥远的山乡田园。更让人惊叹的是,在下午4~5点的时候,甚至可以看到有野鸡、野兔在足球场上奔跑。
真是有些诡异!第一这是在城市,第二这还是工厂,本身都是工业社会的缩影,与大自然之间先天就具有坚硬的屏障和冲突。但是,在这个局部的自然与工业相融合的企业生态环境里面,这个屏障显然被打破了。这个“钢硬”的科技产业,居然也可以显得如此柔和,这到底具有一种怎样的象征意义?
李焜耀并不感到奇怪:“其实这在欧美是很普遍的,因为人类从农业社会走到工业化以后,更加渴望回归自然。在欧美的厂区,经常发现旁边就是原始森林,野兔之类都可以看得见,这很正常。我有次在旁边开车还差一点撞死一只鹿。”
在苏州这里,虽然没有原始森林,但公司显然也是很有心在经营这块土地,至少可以做到和大自然比较亲近,毫无冲突,让大家体验到回归自然的感觉。李焜耀还想让那块土地将来更加林木茂密,让很多野生动物在里面自由生存,使工厂跟自然的融合度更高。“人本身来自自然,人类生存的大环境本来就是这样,这还需要时间,但是经营得出来。”
不难看出,明基这一切有形的动作和背后无形的理念,都在日益清晰地呈现出一条路径,就是在苏州深深扎根,建立家园,谋求永续经营的路径。
看好苏州长期的发展性
台湾新竹科技园,曾经是大陆非常推崇的高新科技产业园的成功典范,但在李焜耀看来,却是“不成功的模式”。他反而认为苏州几个开发区的特色要好很多,因为它是把整个休闲、生活、工作、商业都配套在一起。而新竹只是把整个产业集中成一个聚落,虽然有其经济效益存在,但里面已经没有空间发展什么生活区,这也许是跟台湾土地少有关。现在苏州的规划很像美国硅谷,工厂与住宅混在一起,使得长期的发展性会更好。
“没有想到苏州会发展得这么快。”9年之间,潘振兴亲眼见证了苏州城市的变迁,他认为:“虽然民间经济力量的推动力很大,但是地区政府的企图心也是相当重要的。他们看得很广,在外面也比较、学习了很多,想法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