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3500年  回眸盘龙城往事

尘封3500年 回眸盘龙城往事

作者:栗子

从武汉天河机场顺着机场高速驱车行驶,看到的第一个指路牌标明的出口便是盘龙城。作为武汉的「城市之根」,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遗迹最丰富的一处商代前期城址,历经岁月的风尘侵蚀已达3500年。

如果要了解武汉这座城市的文明起源,不妨去盘龙城遗址走一遭;而如果要系统清晰地了解盘龙城,一定要去位于盘龙城遗址旁的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仔细瞧瞧。

尘封3500年  回眸盘龙城往事

2019年9月3日起,为了在收藏瑰丽的青铜文化遗产的同时,让社会大众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了解自己身处城市的文明起源,盘龙城遗址博物馆进行闭馆改造。

升级后的展馆听取从专家学者到普通观众的建议,采用大众更为熟悉的展列语言,增强展馆内容的科普性和体验感,从灯光、多媒体、艺术品、互动装置等方面完善升级。其中,明基工程投影机打造的多个多媒体影像方案,利用大尺寸的沉浸感和影像画面呈现复杂信息的清晰度,娓娓道来盘龙城遗址的前世发源与考古今生。

尘封3500年  回眸盘龙城往事

传递温度影像,还原发现之旅

1954年夏,长江中下游发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历史遗迹盘龙城重见天日。青年考古学者蓝蔚与游绍奇一道,前往盘龙城遗址调查。蓝蔚先生的车轮走过了颠簸泥泞的三十里路,也踏上了今人探索盘龙城商代文明的第一程。

彼时的盘龙城不过是个不足300平米的土围子,经过几代人的保护和努力,如今已是长江中下游流域声名远扬的青铜文明发祥地,背后是无数考古人员、多次考古发掘行动的累积。比如现今被称为「武汉文物保护第一人」的蓝蔚,一生的考古工作史和盘龙城遗址发掘史紧密串联,个中故事波折,非影像语言不能还原。

尘封3500年  回眸盘龙城往事

两台明基工程投影机融合并投,讲述始于1954年的盘龙城考古奇缘。多媒体影像语言易于大众接受,大尺寸画面带有的独特沉浸感更是容易让人代入历史故事,如临其境地感受盘龙城的考古今生。

展示地理变迁,变换多娇古今

了解盘龙城不止是了解历史,更是了解历史与今人的联系,而后观照未来的可能性。几千年历史变迁,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消逝的盘龙城遗址又繁衍出新的生命力,它们始于商代,却各有各的灿烂。

影像再次登场,明基工程投影机投出大尺寸投影画面,生动还原城市面貌,展示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复杂信息,极大增强展馆的科普通俗性,描绘出栩栩如生的城邑画卷,给入馆参观的观众留下深刻长久的印象。

尘封3500年  回眸盘龙城往事

比如在宋元明清四个时期,中国北方人口南迁的大背景之下,武汉地区的人口数量开始明显增加,开展了大量治理水患的活动,投影画面还原出当时的地貌形态和治水堤坝的动态变化,从中窥出各朝各代的生活变迁。

了解城市历史,沉浸城市之美

房子中有了人,便有了家;城市中有了人,便有了温度。当我们了解一座城的历史,知道它背后的兴衰变迁,就不会再拿刻板印象加诸其上。

2020年由于疫情,很多人对武汉人和湖北人避之不及,对武汉这座城市也产生了不必要的恐慌。其实剥离开短暂的疫情灾难,武汉是青铜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疫情汹涌,城市何辜。

尘封3500年  回眸盘龙城往事

四台明基工程投影机组成融合环幕,展示历史变迁中的武汉。顺着叙事脉络,观众可以从考古专家的视角,将碎片化信息一点点拼接串联,形成对夏商时代的完整想象。沉浸其中,有如岁月的见证人,不错过城市发展的重要时刻。

自1954年发现以来,盘龙城遗址因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暴露在外的城垣遗存而闻名中外,为更好地弘扬传播中华早期文明,降低历史教育的门槛,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选择明基专业工程投影机,通过新兴多媒体媒介还原有温度的历史古城。改造升级后的博物馆再度开馆,将带给广大游客和居民更加亲切、生动的历史科普,便于了解身边的城市,沉浸大美武汉。

尘封3500年  回眸盘龙城往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QR code
Light Dark Dark 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