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年为《中国企业家》杂志写专栏的人当中,曾文祺先生是特别的一个。他是杂志社第一个来自台湾企业界的专栏作者,也是第一个来自营销战线的专栏作者,所以他的文章视角语境总是很独特。这份独特,随着明基作为一个全球品牌的崛起,慢慢被内地企业界和传媒界熟悉,也慢慢会被未来中国商业史的写者注意到。——( 文/牛文文 —— 时任《中国企业家》杂志主编)
中国虽有两千多年的货殖史,但商业和商人在史籍和现实中都是边缘的,“士农工商”,商是末技。中国商人的老祖宗范蠡,在几千年前就领会了商业的精髓,成为成功的商人,但他只能三散家财,隐姓埋名,以适应社会。更遗憾的是,甚至连这边缘的角色也不是连贯的,中国有记载最为完整的朝代史,但一直缺乏连续的商业史。100 年前的先辈们白手创办近代工商业,100年后的企业家们仍然还需要白手创业,而且不见得比先辈们做得更好。现在内地一些著名的领袖企业,大多只有20 年的历史。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在大陆也只有20多年的历史。这样反反复复地从头创建,令中国企业界勇于创新,鲜有继承。
曾文祺的专栏,看上去很轻灵,笔触细腻,大多从自己企业的生意、员工写起,可连续起来读,却感厚重。比如,他看当年内地热播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想起台湾企业界几十年前旺盛的创业激情,以及近些年这种激情的消退。他的很多文章,都带有这样的视角。台湾企业与内地企业,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点点滴滴,无意识地交融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比较周全的企业世界。这是内地企业界最感缺乏的。内地企业刚刚被视作“全球工厂”,就又赶在“走出去”的路上,20 多年的积累,真的能够支撑这样迅猛的步伐吗?如果要补课,眼下最缺的是什么?我觉得还是一份来自点滴积累的国际商业视野。生意做到哪里,文化补习应该跟到哪里;海外商业人员,最好是比较彻底地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建立起细腻的国际商业感觉。这些感觉,一代代传承下去,中国的企业才有可能从精神上成为全球公司。
明基说自己是一家以中国为基地的跨国公司。的确,在短短4 年时间里,我们这些内地媒体人亲眼见证了它在苏州的换标改名,见证了它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打出紫色的BenQ 标志,见证了一家华人公司如何创造世界级品牌。说实在的,对明基的这些步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曾文祺了解的。从4年前刘韧介绍我认识曾文祺以来,每年我们都要见两三次面,我去过苏州明基,参加过他们的全球供应商大会,主持过他们在苏州电博会上关于华人全球品牌的论坛,也曾邀请曾文祺到我们杂志社给编辑记者们作过演讲。后来我知道,他和内地其他财经媒体的总编、主编们也都打成了一片,谈文论艺,喝酒聊天。再后来听说,他终于要告别钻石王老五的生活了,结束他单身汉日子的,竟然也是一位内地媒体人!
曾文祺喜欢媒体,喜欢与媒体人交往,自然是出于“文学青年”的天性,但应该也与他的事业有关系。还是在初次见面时,他就和我谈起一个问题:人的左脑右脑是有分工的。做代工制造的人,左脑发达;而做品牌的,要右脑发达。他认为台湾大多数企业是代工出身,对成本控制、流程管理非常精通,但大家都不愿意脱离大跨国公司的供应链自创品牌。“用左脑思考和用右脑思考,完全是两类不同的人!”他追随李焜耀先生到内地另闯一片天地,不但是地域上的转换,还包含了从代工到品牌的路线转换。要在代工文化的惯性下另辟蹊径做品牌,曾文祺的好文天性就派上了大用场,包括给杂志写专栏。当然,一个忙忙碌碌的营销人要按照固定的刊期、字数和风格写出令读者印象深刻的好文章,开始也是“赶鸭子上架”,需要我们的编辑房毅一遍一遍地和他沟通,直到后来渐入佳境——可以说,专栏磨炼了他的右脑。
未来20年,是中国企业从加工向品牌进化的20年。日本企业在30年前,韩国企业在20年前,已经成功走过了这样的道路。这将是中国企业史上重要的一个篇章。如果足够幸运,明基的品牌和曾文祺的专栏文章,将成为这个篇章中的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