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sy|人生是场温暖的修行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 西藏行记」(2022.06.23-07.05)
人生是场温暖的修行
文/Sissy
西藏,一直是神秘而神圣的存在,心之向往。
有幸搭乘“公司的列车”,探索圣境。抵达拉萨,走进布达拉宫,穿过世界佛教中心的大昭寺。牛奶、白砂糖、藏红花粉刷出的红白墙体,每座宫殿上象征力量的梯形黑色窗体,牦牛毛制成的黑色毯子,金碧辉煌的金顶,红白黄黑四种色彩交相辉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构筑出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宫殿殿内的黄金坛城,灵塔,佛塔、释迦摩尼等身像,充满了奇幻色彩。
都说,这里是离信仰最近的地方,朝圣的人们,磕破了膝盖和额头,只为祈福众生,祈福大爱。确实,在海拔3700米的圣地,最不缺的就是阳光与信仰。
如果说白天的布达拉宫为之震撼,那么,晚上的布达拉宫夜景,同样摄人心魂。这些,都只能留在匆忙的镜头中,更多的,留存在了心里。
西藏之行,是历届团建唯一感到紧张的一次,担心高反被遣返,无法走完全程,留下遗憾。所幸,我们有HR,在精神和药物的双重鼓励下,完成了两天的徒步行程,走过了西藏小江南的林芝,走过了西藏小瑞士的鲁朗,领略了西藏除信仰之外的风景之美。
接下来自驾的五天,穿越了318川藏线,318不仅是贯穿内地与西藏的大动脉,更是把原始生态美景色连成了一条线。而我们一行四人,让本就很熟悉的彼此,在小小的车内空间里,每天超10小时的共处,处成了“家人旅行生活”。幸好,舟车劳顿的疲惫,没能赢过沿途绝美的风景。巴松措,纳木措,羊湖,湖面泛着波光粼粼的渐变色,依着连绵雪山作为边际线,心境豁然开朗。
踏入珠峰大本营,拍到了《中国地理杂志》上才有的雪山美景。
有人说,这可能是前半生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
记录完美景和心情,聊聊后记。
从西藏回来后,想起Michael说过的知行合一,于是去搜索了他推荐的书《艽野尘梦》,也翻阅了从布达拉宫买回来的文册,又看了一部电影《冈仁波齐》,渐渐对西藏从充满了神秘,到接触,到从书本电影中再回味西藏,有了更深的感悟。
《艽野尘梦》中,陈渠珍除了记录西藏的所见所闻和动乱时期的军事,更多的是写他的爱妻西原,这也许才是他愿意记录下蛮荒之地的原因,一路走来到处都有和她相依为命的痕迹,直到西原病逝,惊险痛苦却充满幸福的回忆都灰飞烟灭了,他失去了记录的理由,从此辍笔。更感慨于西原“可无我,不可无君“,甚至在奄奄一息时,不忘宽慰陈渠珍:愿君归途珍重,幸勿以为我为念。这是西原的大爱,更是陈渠珍的修行。书中还提到很多导游讲到的藏族知识,火葬、天葬、水葬的不同,以喇嘛和藏民等级划分,而划分标准,并不以贫富论之,以杀生多少,造福大众的广度和深度而论。是本以”大爱“为主轴的自传。
布宫文册,更详细地讲解了布宫中的各类珍宝、宫殿、人物,仿佛又把导游“当时能听懂“的所有知识点,又重温了一遍。
《冈仁波齐》,没什么剧情可言,就是讲信仰、虔诚和坚持,从一家人想要前往拉萨朝圣,到周遭人都希望一起前往,家人给予有限的物资和强大的精神支持。朝圣之路上,每一次俯身所付出的气力,都映射出藏民血液里最自然最坚定的信仰,祈福众生,心之归处皆为大爱。
而我们这些,没有磕长头的非藏民,想要离佛更近,未必要进山,也不是一定要天天持咒念经,归根到底就是清净和坚持,带着正知正见去说话做事,在面对种种外境时,保持安住和定的状态,保持清净心,这就是一种修行。
正如Celia茶话会时提到的,Michael说农民没法选择自己田地的好坏,正所谓靠天吃饭,无论土壤、气候,都无从选择,唯一要做的就是勤勤恳恳耕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藏民,生在贫瘠的高原,也同样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没有车水马龙,没有五彩斑斓的花花世界,甚至网络不畅,有的只是一份信仰和坚持,却怀揣祈福众生的大爱,纯粹而温暖。
每个人的人生,看似有无限可能,但我们唯有在无限可能中选择自己的有限性,在一块土地上心无旁骛地耕耘,才能有所成果,专注,坚持,不忘初心!
真正的西藏,永远在路上,那是一条通往灵魂深处的旅程,带着心一路前行,用心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