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总结:你有什么习惯或爱好被改变了?
文 / 栗子
减少
爱好其实很容易被左右。
以笔者为例,以前勉强算是一个电影爱好者,去年观影量有两百多部,均摊下来每周会看3-5部电影,也算得上融入生活的一部分了。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影院关门,新片计划搁置,电影圈热度一减再减,让本不太勤奋的笔者丧失了观影动力,最终被时间打败。
粗略做个统计:
上一次去电影院看的电影是《美丽人生》,2020年1月11日。
上一次在家看的电影是《默片解说员》,2020年7月14日。
今年目前为止总共观影量是35部。
有点不堪入目。
问及周围亲朋,即使曾经习惯在家看电影的,多少也降低了频次。
“最近有在家看电影吗?”“没有……”“沉迷打游戏呢,没心思看了。”“《少林足球》,星爷的电影看不腻,不过已经是一个月前的事了。”
遗忘
疫情腰斩了大部分电影新项目,原本要上映的片子也一推再推,错过了最佳时机。
如果没有被提醒,被唤回,电影行业的停滞期,人们对老片也很难得提起兴趣。经典电影千千万,没有什么非得看,想看也不是现在,想啊想的……就给忘了。
笔者曾经想看的老片《大路》《弗里达》《追随》,依然躺在想看列表;去年想看的新片《春潮》《燃烧女子的肖像》虽然在疫情期流出片源,却也没有第一时间保存下载,渐渐成为可看可不看。
仿佛不止电影行业沉寂了,人们对电影的喜爱度和关注度也在淡却,不管老片或新片都在被遗忘,没有话题可聊,没有放映可聚,电影逐渐透明化,化作一缕烟,钻入地里缝隙。
看电影变成了一件需要坚持才能维系的活动时,它已经称不上是一项爱好。
圈子
疫情期的电影圈萧条气象,始于内容停滞。
每个圈子有不同的 “生态”环境,以兴趣结成的圈子,无关年龄和职业,有它独有的文化氛围,有稳定产出的内容。
关注新事物是人的天性。以前有好看的新片上映,电影群里、社交媒体上都会热烈讨论。新的放映活动出来,大家会主动帮忙吆喝,共同参与活动后,进一步巩固圈子,然后陆续产生许多讨论和分享,继续输出圈内话题,形成良性循环。
而没有新内容之后变成怎样了呢?
对于已经存在的老电影,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类型之间可能还存在鄙视链,聊不投机半句多。
即使爱好相似,刚看完一部电影急于想找人分享,“这个好早前看过,有些情节已经没什么印象”,瞬间泄气。
所以新片的新,不仅内容新,时间也新,还整齐划一,创造了一个短时间之内爆发大量热度的机会,首映礼、周末档过后,一段时间话题满满,有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探讨,形成一个文化现象,是圈子扩散的力量。
习惯
前两天采访一个网吧老板,问到疫情后的客流恢复情况,答曰七成左右。
“其实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习惯,以前喜欢三五相聚过来开黑,而疫情期为了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开始在家配备更好的设备,久而久之也就习惯线上开黑了。这个时候需要某个事件来刺激一下,唤回曾经的记忆和习惯。”
对于已经开放了一段时间,却没能出现热潮涌动的影院来说也是这样。无论是行业本身还是观众,如果一再观望,复苏的节奏也会止步不前,所以才会出现 “救市”之作的说法。老片重映吸引一部分情怀党,小成本文艺片的受众面还是窄,如果能出现一部广覆盖面的口碑新片,促使人们踏入影院,局面或许就能打开。
改变
当我们由于某个意外而改变习惯,放下曾经坚持的喜好。不妨问问自己:如果没有了它,生活是否照样运转,还是会黯然失色呢?
关注9年的电影博主疫情期间仍在努力营业,没有新片就整理老片,自己津津有味办一个人的线上电影节,甚至把目光投向了网剧大电影。对于他来说,看电影本身就是享受,就是一种热爱。
对于我,没有看电影的日子,保持阅读、科学养猫、磨练厨艺,以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健身。有所失,也有所得。那些看过的电影给我的影响还在,只是现在得去其它地方找一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