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ol|于4800米处见天地,于品牌路上见初心
于4800米处见天地
于品牌路上见初心
文 / Carol
当双脚踏上稻城亚丁4800米的高峰时,稀薄的空气里浮动着一种奇异的沉静。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站在如此海拔,脚下的每一块石头都像在诉说:有些高度,唯有亲历,方能读懂。
问对问题,是突破局限的第一步
出发前,4800米的海拔与8小时的徒步,像一道悬而未决的难题横在眼前。正如Michael在茶话会上引用的《庄子・秋水》所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人之所以困于难题,往往是被空间的边界、时间的短视或认知的惯性所束缚。
为了打破这种 “局限”,出发前的一个月,我开始追问:高反的本质是什么?装备的核心需求是保暖还是减重?他人的经验中哪些可复制、哪些需适配?从研究高原适应原理到反复调试徒步装备,从翻阅地貌资料到请教资深徒步者,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在为前行铺路。这像极了我们做品牌时的逻辑 —— 没有凭空而来的成功,只有先精准定义问题,才能找到破局的切口。
慢慢来,是抵达远方的最快方式
登山的路,比想象中更孤独。栈道上,有人脸色惨白地倚着岩壁喘息,有人背着五六瓶氧气艰难挪步,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对抗高原与疲惫。我忽然明白,就像品牌建设中没有 “代劳” 的捷径,这段路终究要自己走:调整呼吸的节奏,平衡体力的分配,在 “想放弃” 与 “再坚持” 的拉扯中找到支点。
最初总想着 “必须登顶”,紧绷的神经反而加剧了疲惫。直到试着淡化目标,把 “4800 米” 从 “死任务” 变成一个方向标,反而找到了松弛感 —— 走稳每一步,喘匀每口气,累了就停下来看云卷云舒。结果,抵达顶峰的时间竟比预期早了近半小时。这像极了我们经营品牌的过程:太执着于 “快速”,反而容易在急功近利中偏离初心;唯有把每个细节做扎实,让品牌力自然生长,方能在时间里沉淀出厚度。
见天地之广,方知自身之微
站在峰顶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被眼前的壮阔消解了。雪山如银色巨龙横亘天际,海子像蓝宝石嵌在山谷间,风里裹挟着经幡的低语。在这样的天地面前,个体的渺小与登顶的 “成就感” 忽然变得轻盈 —— 就像品牌在市场洪流中,既要敬畏用户的多元需求,也要清醒认知自身的边界。
庄子说:”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登山如此,做品牌亦如此。见过市场的广阔,才懂放下固有的偏见;承认自身的局限,才能保持迭代的勇气。这种 “自醒”,恰恰是品牌格局的起点。
为看不见的而努力
是团队与品牌的共通底色
回望来路,忽然读懂了明基中国坚持徒步团建的深意。正如我们始终相信 “品牌不止于产品,更是为一群人的福祉而存在”,登山的意义也不止于登顶 —— 那些提前适应海拔的耐心,队友间递来的半瓶水,面对高反时的相互打气,都是 “看不见的努力”。
品牌建设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就像登山没有统一的节奏。有人依赖氧气,有人凭靠毅力,有人借力装备,但殊途同归的是对目标的坚守。我们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在不被理解时打磨产品,在市场波动中锚定初心,正如徒步中那些沉默的攀登 —— 不为当下的掌声,只为远方的风景。
回程的车上,高原的风似乎还在耳畔。4800米的高度会被遗忘,但那份 “问对问题、慢慢来、敬天地” 的感悟,终将融入之后工作的每一步。毕竟,无论是登山还是做品牌,真正的高峰永远在下一处 —— 而我们,正带着对天地的敬畏与对初心的笃定,慢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