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V.106|品牌推手|复古狂潮,都是Boomer惹的祸
「 品牌推手|Consumer Lifestyle Trend Series 」
复古狂潮
都是Boomer惹的祸
文:颜和正
来源:Bella Vista 第106期(2004.08)|明基集团内部刊物
“记忆,照亮我心中的角落。那些如水彩般迷濛的记忆,记录了我们的往日情怀。” ~ 往日情怀“The Way We Were”
1974年卖座电影的同名主题曲,在30年后的今天,听起来再贴切不过。因为,2004年的网路新世界,我们正陷入一股追忆往日情怀的怀旧风(“retro”或是“nostalgia”)!
复古怀旧方兴未艾
从服装、音乐、汽车、电影、到家俱、室内设计等,举凡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面向,几乎都看得到“过去”的痕迹。
在台湾的7-11,吃到的是铁路便当与五年级生的零食;走进唱片行,听到的是凤飞飞与披头四(the Beatles)的老歌;百货公司的橱窗,挂起六、七○年代的迷你裙;百视达(Blockbuster)租回来的DVD,播放的是七○年代《星际大战》(Star Wars)或八○年代《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法柜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的重新发行版;出门上路去,开的是Volkswagen的新金龟车(New Beetle)…….
世界各地,从纽约到东京,各行各业,从糖果到汽车,在过去这几年来,全都复古起来。而且,这股复古怀旧潮,似乎还方兴未艾地继续蔓延着。
“过去已是当今时尚无法脱离的一个元素 ─ 在服装秀的伸展台上,在星光大道上,在百货公司的架上。旧的变成新的,新的则是旧的,”《时代杂志》(Time Magazine)在今年三月一篇评论时装复古风的文章中,给当今的怀旧趋势下了一个很好的注脚。
都是boomer惹的祸
21世纪才开刚始没几年,何以全世界就开始怀念起30、40年前的生活?
美国社会学家Fred David在他的著作《渴望昨日:怀旧社会学》(Yearning for Yesterday:A Sociology for Nostalgia)中,提出两种层次的怀旧理论:个人(personal)与社群(communal)。
在个人层面,人到了一定年纪,或多或少都会回头看看自己的人生,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往,甚至是怀念年轻时的黄金岁月。这似乎是人的天性。无怪乎“想当初”这个词,常会挂在年纪稍长的人嘴边。而这股复古潮,正与婴儿潮世代(baby boomer)脱不了干系。
就以美国的boomer为例。这群年轻时曾历经越战、人权运动、妇女解放、性解放、石油危机、美苏冷战对峙的世代,现在开始迈入五、六十岁大关,不免怀念起轰轰烈烈的年少轻狂。
“我认为这是一个自然的循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18或20岁,不论你实际上比较老或比较年轻,”广告公司HHCL/Red Cell的创办人兼创意总监Steve Henry认为怀旧风永不会止息。
于是,像the Beatles与猫王(Elvis Presley)的精选集,即使有这么多年的历史,却仍可以登上告示牌排行榜冠军。当年他们穿的迷你裙、喇叭裤,也可以重新流行。甚至连小时候吃过的糖果,也还有人买。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去年底在一篇报导“怀旧糖果风”的文章中,引述美国糖果协会(American Confectionary Association)的数字,指出美国的怀旧糖果市场,规模就高达243亿美元。甚至连网络上都出现锁定boomer的糖果店,例如www.Sweetnostalgia.com与www.oldtimecandy.com。
通用汽车的首席设计师,今年才35岁的Dave Lyon,就曾半开玩笑评论汽车界的怀旧潮:“我不想怪罪谁,但都是baby boomer惹出来的祸。”
在社群层面的怀旧引爆点,则通常是社会正在经历重大变迁的时刻,例如战争、革命、经济萧条、天灾等。既有的安定秩序与社会运作体系,面临重大挑战与破坏,导致社会不安,人心浮动。怀旧风很容易在这种时候,吹起社会大众对于过往稳定秩序的怀念。
“在社会遭受威胁,面临重要的社经与文化动盪时,怀旧提供一种舒服感,并让社群凝聚力更强,在不安定的社会中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风港,”美国《行销季刊》(Journal of Marketing)指出。
在分裂社会中,寻找共同的记忆
从历史上来看,19世纪上半叶席卷欧陆的浪漫主义(Romanticism),可以说是西方世界怀旧风的滥觞之一。
18世纪普及欧陆的启蒙理性思潮(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即是代表),崇理性贬感性,也认为宗教并不重要。而有鉴于理性主义对于情感的偏废,浪漫主义鼓吹人的终极救赎不在理性,而在发掘并表达出内心隐藏的情感。浪漫主义者认为中世纪以基督教为中心的社会,才是完美的。于是,一股怀旧风弥漫欧洲社会,在艺术作品上的表现尤其清楚。例如,类似像封建制度下骑士与美人的爱情故事,重新成为许多艺术作品的主要题材。
到了19世纪末期,工业革命已经普及于大部分的欧陆国家与美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深深冲击传统农业社会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社会经历很大的变动。于是,便出现艺术流派上所谓的“新艺术”(Art Nouveau),用曲线、复古的造型,重现过去工匠手工艺的风华。
依这样的脉络来看,不难理解这波自两、三年前就开始蔓延的怀旧风源头。千禧年、经济大衰退、911事件、美伊战争、SARS等天灾人祸,让大多数的国家都面临严重的社经发展挑战。向过去寻求一些慰藉,在不安定中觅得一丝安全感,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尤其在现今高度发达的消费社会中,产品与服务都采分众化行销手法,而不像从前都是“one size fits all”。分众化固然可以给消费者更好的服务,但相对也将社会分割得更细。少了共同记忆的社会,在面临危机、需要共同的认同来凝聚力量时,自然只能求助于历史,进而推动怀旧风。
“在这个共同文化参数很少的文化中,我们共同分享最多的东西,仅剩下过去了,”《时代杂志》指出在纷扰不安的分裂社会中,寻找共同记忆乃成为怀旧风的动力。
向昨日借安全感,也借灵感
当然,复古不光是向昨天借安全感,还可以借灵感。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在一篇报导中,指出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川久保玲,去年底在旗下的Comme Des Garcon品牌下,推出向60年代美国重要的设计师Rudi Gernreich致敬的服装系列。
Rudi Gernreich是中性服装(unisex)概念的先驱,于1964年推出的上空泳装还曾在当时造成轰动。川久保玲从长期与Rudi Gernreich合作的模特儿Peggy Miffitt那边,找到许多Gernreich的原始手稿与相关资料,进而设计出部份是当季时装、部分是纪念性为主的服装系列。
“我希望尽可能地复制那些服装的原始感觉,然后依据现代消费者的需求,来改造剪裁与造型,”川久保玲接受《金融时报》的采访指出。《金融时报》文中指出,川久保玲的复古设计,尽管带我们回到过去,并且因为过去的元素而更丰富,但是却不依赖过去。
《金融时报》引述Peggy Miffitt的看法:“这是对过去的诠释,而不是复制过去。”不论诠释过去,还是复制过去,都隐约透露一个讯息:“当下的生活,是比过去不好的”。
BMW首席设计师Chris Bangle曾在美国的《汽车杂志》(Automobile)中指出:“怀旧就像哈姆雷特(Hamlet)一样。你知道剧情与结局,但是你还是想再看一次。但问题是,如果全城都在演哈姆雷特,你会开始问,全世界的剧作家都哪儿去了。怀旧不是个问题,问题是,我们缺少另一个选择。这才是问题。”
并不特别偏好怀旧的Chris Bangle,认为附和怀旧潮的品牌,面临活在过去的危险,反而不能向前开拓新疆土。根据媒体报导,正在重新调整BMW设计风格的他,不打算采用复古或是极简主义的风格,而决定要用棱角曲线、类似雕刻的风格。
老调重弹,舒服但无开创性
“复古车像是萧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音乐竞赛一样,大家都知道音乐很棒,也都将会享受参加者弹出的一手好琴。但是,这不是一首新曲。若要前瞻的话,就必须研究这个世界的发展,并公开你的研究与大家讨论,可是很多公司都不做这样的事,”《汽车杂志》引述Chris Bangle对复古的忧虑。
然而,若换另一个角度来看,复古对曾经历过去的老世代或许是“老调重谈”,对于未曾经历的年轻世代来说,却是“新品上市”,未尝不是充满新鲜感。而且,对年轻世代来说,经历时间考验的怀旧商品,反而在产品选择泛滥的市场上,更具说服力。
《新消费者心理学》(The soul of the new consumer:authenticity - what we buy and why in the new economy)中指出,新消费者重视的是“真实感”。这群独立自主性高、消费知识丰富的族群,光是靠产品广告很难说服他们,因为他们质疑产品的真实度。
产品要如何才能有真实感呢?该书指出,“特定年代的产品通常比较可能被认为具有‘真实感’。”重要的不是年代本身,而是“产品年代带来的联想。”因为经历时光考验的产品,毕竟代表一定程度的真实。也因此,怀旧风之所以盛行,不光是因为boomer喜欢重温往日情怀,连X世代与Y世代都也可以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