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V.106|封面故事|幸福企业之一|一定要幸福喔

BV.106|封面故事|幸福企业之一|一定要幸福喔

「 BV.106|封面故事 幸福企业之一」

一定要幸福喔!

来源:Bella Vista 第106期|明基集团内部刊物

麦当劳欢聚欢笑每一刻、故事里公主与王子幸福快乐的日子、偶像剧中纯手工做的幸福蛋糕……什么时候开始,幸福变成一种可以贩售的氛围?

有麦当劳叔叔一起参加的生日party、无数个和公主与王子的故事一起度过的周末午夜场、用草莓幕斯佐卡布奇诺的闲暇午后……曾几何时,我们也开始一次次地把幸福买进生活里。

供需理论说,因为人们极度渴望幸福,所以市面上才会有这么多添加了幸福感的商品。

亚里斯多德说,每一件事情都有目的,追根究底,所有的事情最后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幸福。

幸福,可以用感官去感觉,幸福,更多时候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无关物质。

追求幸福,是一种自然的天赋秉性,一种本能的直觉反应。

想要打动人心,请先打造好一个可以让人简单幸福的幸福方程式!

幸福,正流行

喝了就会幸福的饮料、吃了就会幸福的药丸、去了就会幸福的航空假期……法国街头的广告说,法国人的浪漫,不是只有爱情和香水,还有各种加了幸福味道在里头的产品。

海的那一边,「一定要幸福喔!」说进新嫁娘的心坎里,也让台湾义美获得2001年最佳广告金句奖。从此,幸福成为商品的「基本规格」,中华汽车Savrin是「唯一把幸福当成标准配备的房车」,统一Wakamama泡面里有「幸福的味道」,麒麟啤酒用「简单的幸福」,酿造「百分之百的满足」。

美国人的「独立宣言」说,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从可以具体品尝的滋味到摸不着边的感受,从追求永恒的幸福到珍惜眼前的幸福,幸福,正流行!

幸福,没有标准答案

小时候,幸福是奶奶偷偷塞在手心里的糖果;十七岁,幸福是每天和暗恋的人搭同一班公车去上学;二十八岁,幸福是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狐狸说,幸福是等待「小王子」的心情;白雪公主说,幸福是从此以后跟王子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每个人都要幸福,但是,每个人要的幸福又都不一样。幸福,为什么没有标准答案?

幸福是一种想像

杯子里有半杯水,悲观的人说:「啊!只剩半杯水!」乐观的人说:「太好了!还有半杯水。」故事虽然老掉牙了点,但是,看了那么多次,是否想过,同样的半杯水,每个人看到后却有不同的感受,我们所感觉到的幸福,究竟是因为自己告诉自己「我是幸福的」,还是因为外在的情境让我们有了幸福的感觉?

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康德(Immanuel Kant)说,幸福,是一种想像,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对于哪些事物可以让人得到幸福,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所以,怎么做才能得到幸福,很难有一个一致的答案。

韩国现代诗人柳时和在《穷人的幸福》一书里,记载了他印度之旅的亲身见闻。在加尔各答(Calcutta)的市中心,他问一位靠着用磅秤帮路人量体重维生的印度人,「你幸福吗?」这位每次帮人量体重只收费1卢比(1美金约等于46.25卢比)的印度人说,「幸福的『量』与不幸福的『量』是一样的,珍惜神所给的,不要去计较神没给的。神给了我吃饭的磅秤,光是这一点,就知道我有多幸运,没有这个磅秤,我们全家人都会饿死!」

人的心情的确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但是,更多时候,心情的好坏,由我们自己做决定,幸福,因为我们告诉自己「我是幸福的」。用正面的态度去解释事情,比较容易有幸福感,就像提出原子论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謨克里特斯(Democritus)说的,幸福的生活在于「人心」,而不是外在的财富或事情。

幸福是一种相对的比较

试过在夏天吃完冰激淋之后,马上来片西瓜吗?由于舌头对甜味的需求已经被冰激淋满足,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尝不出西瓜的清甜。

幸福也一样,我们通常是在经过一番比较后,才会觉得自己很幸福。和别人比,也和自己的期望比。别人没有的,我有,所以很幸福。想要的东西得到了,许下的愿望实现了,所以很幸福。

努尔哈赤当年在躲避明朝总兵追杀时,好几天没吃东西,就在他快要饿昏的时候,一位老太太用小米粥救了他。当上皇帝后,每天大鱼大肉的努尔哈赤突然想起当年那碗非常可口的小米粥,虽然御膳房的厨师都是全国一流的师傅,但是,做出来的小米粥就是少了当年的味道。即使后来努尔哈赤把当年那位老太太请到宫里煮小米粥,还是吃不出当年那种美妙的滋味。

就像吃过冰激淋之后,吃不出西瓜的甜味,饿到发慌,即使是混浊的河水煮出来的小米粥也是天下无敌的第一美味。病了,才知道健康原来就是一种难得的幸福,没有比较,没有曾经失去,我们往往会身在福中不知福。有了对照组,幸福才会显得弥足珍贵。

英国的经济学家安德鲁‧奥斯瓦德(Andrew Oswald)指出,从经济学的各项研究结果,我们知道,金钱与幸福感之间有明显的关联性,但是,人们更关心的是「相对收入」。当人们发现别人赚的钱比自己多时,就会觉得不快乐。有时候就算收入不高,只要比身边的人多一点,我们还是会觉得自己很幸福。

在边沁(Jeremy Bentham)所创立的功利主义学派的眼里,幸福与否也是以快乐和痛苦(pleasure and pain)作为评量的标准。要幸福,就要让自己和别人有最大的快乐、最少的痛苦。

在比较之下,幸不幸福,就看自己的愿望实现了多少。经济学家朱敬一在《经济学的视野》一书里就指出,幸福与否,不在于实现了多少愿望,而在于愿望是否可以实现。

所以,经济上,穷人不一定觉得自己不幸福,有钱人也不一定认为自己很幸福。心里所期望的与实际实现的差距越大,与幸福的距离就越遥远。

幸福哪里来

幸福需要一个比较的对照组,那么我们和自己、和别人比什么?亚里斯多德(Aristotle)的看法或许可以帮我们简单地归纳。

在《尼各马科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这本书里头,Aristotle说,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幸福。他的说法是,凡事一定事出有因,一定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宇宙是向「善」的,会朝着比以前更美好的方向去发展,所以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想法,所以,每件事情的目的都是为了某一种「善」。

只要我们一步步往上追溯这个目的,就会发现,凡事最终、最高的目的(也就是最后、最高的「善」)就是要幸福。医学是为了人们的健康而存在、造船术的发明是为了做船舰当运输工具、管理经济是为了帮助人们累积财富……一切都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存在。

所以说,人类的生活是「善」的生活,生活的目的就是实现幸福。Aristotle把生活的目的分为三种不同的「善」:外在的善、身体的善与灵魂的善。

外在的善,幸福的基础

外在的善包括财富、实物、权力与名声。

财富与实物可以计算,权力可以用有多少选择权来衡量,外在的善所带来的幸福是一种理性的幸福。幸福来自于比较,所以,外在的善要不断地向上发展,才能维持幸福的感觉。然而,这样的幸福有一天会达到一个临界点。

财富是最明显的例子。经济学家说,金钱可以带来一些幸福,没有财富的人一定不幸福,但是,他们也大多同意,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反而会下降。根据经济学家在美国和欧洲所进行的幸福感研究,25年来西方人的收入虽然大幅提高,但是幸福感并没有相应的增加。

原因当然很多,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丹尼‧凯尼曼(Daniel Kahneman)的研究结果指出,当一个人收入增加时,就会渴望更高的收入,这种渴望带来更大的不满足感,人们也将因此越觉得自己不幸福。

类似的观点也出现在马斯洛(Maslow)1954年出版的“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一书里。Maslow由下而上归类出人类的五大需求: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受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了基本的需求后,人们会开始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

外在的善是幸福的基础,少了外在的善做基础,人们会觉得不幸福,但是,到了某种程度,即使拥有更多外在的善,人们也不会因此觉得自己比以前更幸福。

身体的善,平衡的幸福

身体的善,指的是健康、美貌以及和谐与平衡的生活。

幸福的条件除了相当数量的财富与外在的善之外,还有健康、理性的生活与平衡的Golden Way。在这一点上,Aristotle认为,幸福的人就是能够把人的功能完善发挥的人,音乐家的幸福就是谱出美好的乐音,艺术家的幸福就是创作完美的艺术品。所以说,要幸福,就要让我们的感官和谐地发挥她们的功能,有眼睛就要看,有嘴巴就要吃,有脑袋就要想。

但是Aristotle的意思可不是说,眼睛可以随便看,嘴巴可以没有节制地吃到胀,相反地,他认为,人的身体要受到理性的节制,和灵魂统一在一起,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

其实,不只是Aristotle,心理学家的研究也指出,人们会倾向于让自己的感受达到平衡或一致,不和谐或不平衡会让人觉得紧张、不安、不愉快。

下了班的夜晚,来自各行各业的上班族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安静地围坐成一个圆圈静坐、冥想,悠悠的音乐伴着空气里刚撒下的平衡水味道,前方的蜡烛为心灵点上一盏灯。类似Asia Works、Legacy这类提供心灵课程组织的出现,就是因为人们需要身、心、灵的蜕变与成长,以开放与纯真的心去感受世界,让身心更平衡、更和谐。

叔本华说,只有愚昧的人才会为了其他的幸福牺牲健康。少了健康,少了身体的善,没有幸福可言。

灵魂的善,幸福的至高点

灵魂的善指的是知识与心灵的纯净,是最主要,也是最后、最高的善。

幸福最终还是决定于我们内在的东西,外在的善靠的是外在的东西,有一定的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点,多出来的部分对幸福感的提高是没有帮助的,相反地,灵魂的善则是多出越多,幸福感越高。

灵魂的善到底有哪些?爱、归属感(Belonging)、成就感与自我实现。

在Maslow的五大需求理论(Need Hierarchy Theory)里,人们满足了温饱的基本生理需求以及工作、收入稳定的安全需求后,会进一步追求第三种需求:「爱」与「归属」。《与幸福有约》(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Families)的作者史蒂芬‧柯维(Stephen R. Covey)调查全球的读者,发现95%的人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家庭」与「亲情」,台湾《天下杂誌》在2003年的调查也发现,58.9%的受访者觉得「家庭美满」是自己觉得幸福的最主要原因。

家的归属感,来自于把自己和他人归类为「我们」的认同感,这种归属感可以来自于所属的任何一个群体。有了「归属感」就不会把自己当成一个过客,就会产生「爱」(Love),「爱」,则让人有行动的力量。

行动是一种实践,Aristotle说,灵魂的善是灵魂「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例如,尽力让自己不朽,让自己的能力获得最大的发挥,用Maslow的话来说,就是五大需求理论(Needs Hierarchy Theory)中比爱和归属感更高一层的「自我实现」。有梦,是一种幸福,接下去还要把梦想化为具体的行动,让梦想成真,才会感到真正的幸福。

幸福到底是什么

《英雄本色》(Braveheart)这部电影里,剧终,男主角在行刑的那一刻,眼前看到的是已经过世的初恋情人的倩影。幸福,有一种正向连结的力量,让人忘记肉体的苦痛,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是一种遗憾,但是,能够为自己的理想而死,是一种幸福;拔河比赛输了,心里很难过,但是,有一群和自己一起奋战的伙伴,是一种幸福。然而,幸福,到底是什么?

幸福是在外在的善和身体的善的基础上,追求内在的善和灵魂的善的平衡。

希腊神话中的米达斯(Midas),贪恋财富,求神赐给他「点物成金」的法术,结果,食物、饮料……Midas手到之处,一切都变成黄金,最后,不得不求神收回这个恩赐。

比利时一家杂志社,曾经针对比利时国内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一次「你最后悔的是什么?」问卷调查,在这份问卷中,杂志社列出十几项生活中容易后悔的事情,提供受访者选择。结果发现,72%的人后悔自己年轻时不够努力,结果「事业」无成,只是,这里的「事业」指的不是财富、权力、名声这些外在的善,而是自己为理想与兴趣付出的努力所获得的成就。67%的人后悔年轻时为了安稳的生活或现实状况,放弃了自己的志趣、专长与理想;58%的人后悔没有好好地锻炼身体;相对地,只有11%的人后悔自己没有赚到更多的钱。

财富是追求幸福生活的手段,不是最终的目的。「经典的幸福是拥有中等的财产,做着高尚的事情,过着节俭的生活。」沉醉在享乐的生活,只会变成柏拉图(Plato)笔下那只「快乐的猪」,情绪性的幸福是短暂的,情感性的幸福相对来说是比较长远的,外在的善很容易因为相对的比较或剥夺而觉得自己不幸福,只有灵魂的善,才能不依赖外在的事物,实现自足的生活。要得到真正的幸福就要在外在的善、身体的善与灵魂的善之间取得一个最好的平衡。

幸福靠追求

不管我们所感觉到的幸福是来自于外在的善、身体的善,还是灵魂的善,总归一句话,幸不幸福,决定于我们追求目标的过程、需求的激发以及我们是否顺利达成设定的目标。幸福不是一种静态的品质,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幸福,必须透过实现去获得。

要靠自己去寻找,想要获得幸福,就要知道自己内心的渴望,从外在的善、身体的善,升华到对灵魂的善的追求,对生活与生命终极的关怀。追求幸福的本身,也是一种幸福。

幸福也要靠自己去发展,因为我们想不断提升生活的品质、体验更美好的经验。小时候,只要有一颗苹果,就会觉得自己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人,现在,一颗苹果应该不会是幸不幸福的标准。复古(Retro)为什麼会流行?原因之一应该是现代人觉得以前比现在还幸福,难怪BMW的首席设计师Chris Bangle对复古风的流行感到忧心忡忡,认为活在过去有危险。

把幸福传下去

幸福的流行,说明了人们要的是一个梦想,这样的梦想超越了产品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追求的是幸福的感受。

加州迪斯尼乐园(Walt Disney)说,「这是地球上最快乐的地方」(The Happiest Place in Earth);HP说,要为人类的幸福和发展做出技术的贡献;BenQ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要让人们「享受快乐科技」。幸福企业要创造的是所有人类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会相互传递的能量,就像牛顿第三运动定律里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创造幸福、给人幸福的同时,自己也会感到幸福。在让人们幸福之前,要先让自己幸福。

BenQer幸福吗?

如果说幸福的人才能把幸福的能量传递给其他人,那么,要让所有人类都幸福的BenQer幸福吗?BenQ让BenQer幸福了吗?

了解幸福之后,应该不会有人认为光是只有良好的福利制度和硬体设备的企业,就可以让在里头工作的人觉得自己很幸福。幸福是一种全面的感受,幸福企业所追求的就是共同的经验所创造的共同的幸福。

BenQer的幸福之一,外在的善,有稳健发展的组织,提供一个稳定的工作与收入,不用担心Maslow最基本的生理与安全需求。在这里,人生三宝的「老本」提供了幸福的基础。

然而,外在的善只是幸福的基础,当这样的需求获得一定的满足后,幸福曲线只会停滞,甚至下滑,更何况过度重视物质享受的环境,会让人忽略了幸福人生更重要的其他事。BenQer的幸福之二,身体的善,有重视身体健康,强调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工作环境。玉山、雪山、Family Day、Happy Mall……还有别人没有,BenQer有的“Sunny Days”当工作天里的逗点,挑战巔峰的加油站。是BenQer的共同体验,是幸福感的原动力。

BenQer的幸福之三,最高、最后的灵魂的善,就更丰富了。志同道合的「老友」与「老伴」,有一种「我们」所共同享有的经验与回忆,以及像「家」一样的爱与归属感;更重要的是无形的企业文化、正确的价值观以及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一个企业对社会最大的价值,就是提供同仁正确的做人处事态度,这是同仁一辈子的资产。」「我们不是给鱼吃,而是提供钓竿,教他怎么钓鱼,这才是重点。」透过企业文化的传动,所塑造出来的以诚信为基础,平实务本、追求卓越、关怀社会的价值观,一辈子都受用。

以BenQ品牌实现「传达资讯生活的真善美」的愿景,打造更大的舞台;在全球化的挑战与产业的竞争下,不断学习、成长;透过内部创业、工作轮调等机制让人才的能力获得充分的发挥;以BenQ品牌面对消费者,让创造力扬帆启航,实现自我。

有了从外在的善、身体的善与灵魂的善所获得的幸福,BenQer还可以进一步将这样的幸福藉由BenQ品牌以及BenQ的网络时尚产品传出去,让人们感受到同样的幸福,也在创造幸福的同时,让自己更幸福。

幸福的人才能带给别人幸福,BenQer,传递幸福的能量;幸福企业创造幸福、传动幸福,BenQ,幸福企业!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QR code
Light Dark Dark 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