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ia|西藏之行 水到渠成

Julia|西藏之行 水到渠成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 西藏行记」(2022.06.23-07.05)

西藏之行 水到渠成

图/文:Julia

西藏之行,让人非常感慨缘分。

原本2020年就规划去西藏的摄手之路,我从初心立意到选址、沟通都差不多完成,最后跟前一年的青海一样,无缘亲身前往。但是兜兜转转,我还是去了西藏,以另一种方式。这大概就是缘分。因为有了前期的那些准备,反而这次的行程所闻所见更别致,更有感触。怎能不惊叹这种安排?

我想,就像罗翔老师说的,有95%的事情我们无法去强硬地左右,但是我们还有5%可以努力的空间,它们一样可以决定人生的走向。当我学会珍惜这95%的缘分时,5%的努力也会水到渠成地给我一个目的地。

好了,还是根据之前采访蔡石老师时的那句话(“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来布置这篇文章吧。原本对这段话实在没什么感觉,直到做蔡石老师采访功课的时候,看了他的演讲。无论从摄影爱好者还是普通人的角度,天地众生自我,都是终其一生观察与思考的命题。只是我们时常纠结其中某一环,忘了三位一体。



△ 川西风马旗-背影蔡石老师

见天地
造物者之无尽臧也

出行前,收到了有关格局的文章。老实说,以我浅浅的道行,只理解了眼界的一点点。眼界,可能和阅历相似。小时候,我爸就带我走过很多城市,北京的清华园、石家庄医学院、中山岐江公园……基本上,他建到哪里,我的寒暑假就在哪里。于是,我想“见多识广”大概是非常值得牛掰的一件事。

见天地,是人生阅历的一部分。

没有大胸襟,没有见过大世界,无法与大自然、大世界共鸣。唯见天地之浩然,方有怆然涕下的感慨。

天地之大,在新疆就已经知道了,但是天地之大美在于造一处风景,便只此一处。

在巴松措的那一天,我们还在讨论,这儿和喀纳斯也太像了吧。后来发现,论美景应该不如喀纳斯。



△ 林芝徒步刚开始



△ 林芝徒步途中

走着走着,发现其实本质上有很大不同的:海拔高,没有高反的时候,所有美景都有滤镜(玩笑)。藏地的经幡、雪山、人便是最大的不同。你看,天地从不曾茕茕孑立,它很坦然地接受点缀。



△ 林芝徒步途中



△ 林芝徒步途中

当我们走在无人区时,这种感觉更甚。自然,原本就是用来生老病死的,无论人奈何,它每一种状态总是坦然。在那一条路上,仿佛可一生的缩影:突如其来的冰雹、雨天会让人烦闷,也要咬牙看清弯道向前;心境稍稍平静时,便是远远一道彩虹,然后阳光乍泄;不等你开心喝彩,路上闯进几只调皮的牛羊,逼着司机踩了刹车……



△ 羊卓雍措



△ 羌塘无人区云



△ 羌塘无人区栈道



△ 羌塘无人区动物骨头



△ 羌塘无人区藏羚羊



△ 羌塘无人区 羊群

当然,论及天地必须要提318的另一端:珠峰。我给这一小段的旅程起名“寻找珠穆朗玛”,珠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也有女神、圣母的意思。星球研究所的《这里是中国》讲到,中国的地质、甚至气候形成都与青藏高原有关,因此也能称之为我们的发源地。当看到珠峰的时候,大概能明白这种心情:它巍峨,又端庄地坐在面前,仿佛俯瞰,又似乎正视、守护天地。加上稀薄的氧气,在它面前,人们想得更多的是膜拜、以及……合影。



△ 珠穆朗玛峰

寻找珠穆朗玛的路是见天地的额外赐予,108拐非常具有318特色。可见,想要见真正的天地,也并不容易。



△ 108拐其中某几拐

见众生
美 美 与 共

老实说,回来到现在,我还沉浸在藏文化中,没办法完全出来。因为,太有意思了。

在我看来,见众生和见天地差不多,见识三教九流各色人士,有很多故事听,短时间内沉浸体验不同人生,简直人间乐事。众生也是一片天地。

以前读《万古江河》,得一史观:人或其他,不过于在看过去、未来,以便过好每一寸当下。所以,每座城市,我都很喜欢去逛它的博物馆和菜市场。

这两个地方在西藏一定程度上都落空了。藏博不开放(7/8它又对外开放了,这缘分就是在说:还得再来一次哟),只参观了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了解了一部分过去。至于它的菜市场,当然不如寺庙典型,入乡随俗,我们去寺庙里看众生百态。









△ 扎什伦布寺

但从摄影爱好者的角度上看,扎什伦布寺很出片。了解一点它的过去,更有意思。

它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四大寺庙之一。扎寺和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走进它的小径、小殿中,仿佛是一个噤声的小世界。

我从小门进来后,右手边是一个大约20平米的房间,僧人正诵经,阳光洒在他深红色袈裟上,把沟壑染黑。抬手就是一张照片,却引起了他的注意,语言不通,隐约听出他的斥责,我赶紧把照片删了。路过一位藏民,笑着跟我说:帽子要摘掉。就这样,因缘际会地失去了一张还不错的照片。

这位藏民又给我指了一条小路,同样因为语言不通,他没办法告诉我为什么这条路更好。

因为没走另一条道,感觉这条路确实还不错。

下了垂直的楼梯是一间间非常小的佛堂,没有游客,都是本地藏民。靠窗户进来的阳光点亮的小屋子里,僧人的吟唱和信徒们念出声的愿望、经文和着藏香把外来人也染得虔诚。甚至,一时间,都不好意思想起来世俗里关于升官发财的愿望。












△ 扎什伦布寺-人物

西藏的众生之像,一定有拉萨。

司机说:拉萨不是旅游城市,没有信仰不要来,会很没意思。果然,我打开小红书,攻略都是如何在拉萨睡三天。据说,这是一个没有信仰,就会缺氧的城市。那么我很庆幸,还有一点点信仰,所以只是感冒了而已。

拉萨是圣城,很多人会来磕长头。七八年前我在川西的藏民家里遇到过刚刚磕长头回来的爷爷,只是感慨他们坚持。后来,看完《冈仁波齐》,感动之余,还有想不通,用人生向信仰献祭,是少数派的坚持吧。但是,当我们站在大昭寺门口,看到男女老少终于抵达终点圣城,原因、动机、信仰、教派都不重要,只想远远给一份祝福。












△ 拉萨大昭寺-人物

在西藏,最大的感受是,美美与共带来的善良。路上,只要你愿意,四目相对时给个微笑,对方一定会回个微笑,甚至还要说两句话。

这可能来自佛教天然的包容性,也可能是本地人温和的处事原则。无论心是否诚挚,是否有同一信仰,他们不会让你感觉自己是异教徒,很多时候,大多数人也会跟着本地人的方式、形式去膜拜、信仰。因此,哪怕只是在那里的几天,游客都是虔诚、真挚的。这就是西藏的魅力。

坐满藏民的茶馆里,点壶茶(暖水壶)坐下,隔壁的藏民大爷甚至会邀请你也尝尝他们的茶。

药王山千佛壁下,坐着磕长头歇息的叔叔阿姨,一个眼神、微笑就能融入,自然地坐下聊天,家长里短都能侃,大爷甚至怕我聊饿了,还来了一杯清茶+刚打的饼子。他们好像没什么戒备,到了这里,大家也放下了身上的刺,接过茶就能喝,才不管是谁用过的杯子、哪里来的饼,因为相信:佛前没有人会撒谎。

见自己
厚 积 方 有 薄 发

13天短暂地从工作、家庭中抽离出来,看一看想一想,挺好的。它消退了很多拧巴的情绪。当人有在路上的状态时,很容易创造,很容易快乐,这点我们5号车全车都可以作证。

这种创造,不是灵感乍现,是博观之后的拈来分毫。

最近,我非常能认同:时间是一切的必经之路。来明基七年了,我把XXX的产品线摸了个遍,每次差不多都是有感觉了,老板都会让我再去另一个地方找感觉。好在,我每次还都能找到点感觉……

每次都是不舍的分别,甚至还会贼心不死惦记以前的产品。慢慢发现,这些分别都属于95%不可强求的,但是,走的越远越觉得:我,是每一份经历的成果。所以,也很感谢老板们,让我可以有不同的经历,让我去见不同的市场、TA了解他们的故事,认识不同的KOL,不断不断地换个方法思考。

刚开始做XXX产品的时候,有心理上的GAP,目标非常远大,很有大跃进的干劲儿,慢慢地就会被现实调戏,直到逐渐跟现实磨合,一边心存想象,一边接受现实的缓慢。这是以前没有经历过的状态,所以也算是逐渐调整过来了。反而,在XXX的这大半年中,成长的不仅是业务能力,还有心性,对我而言,没那么激进很困难,现在终于可以变得“佛系”一点,毕竟没有人能和时间赛跑。

最后,满怀感恩之心:感恩过去经历的一切,成就了现在的我。哪怕并未站在光中,但其内心世界如何有趣、强大,已足够自己快乐很久;感谢HR组织和一路护航;感谢所有部门同仁的努力。希望疫情早点结束,我们可以去想去的地方,见想见的人。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QR code
Light Dark Dark 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