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 《耕心之旅》 后记

023. 《耕心之旅》 后记

文/张哲诚

来源:《耕心之旅——明基文化的苏州传奇》(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

就要离开苏州了,却还没有看够这令人沉醉的老街深巷,很多时候,我在其中独步穿行,恍惚间,经常会感觉到好像走在一条过于绵长的历史古道上,总能带给人无尽的悠思连绵。而真正令人感动的是,这样一片古老的土地,如今受到现代科技风雨的洗礼,却依然故我,古韵犹存,呈现着最本色的宁静与自在!

如果说是苏州造就了明基在中国大陆的传奇,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但毫无疑问,明基从台湾来到大陆,明基文化在大陆得以生根发芽,确与苏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2001年的秋天,我正好做一个关于苏州IT产业兴起的调查,在苏州地区采访,当时走访了一些政府官员,以及新区和吴江经济开发区的十几家配套厂商,他们都提到明基公司对于苏州IT产业的推动作用。作为第一个进入苏州新区的台资企业,引发了我对这家公司的特别关注,经过深一步的采访,萌生了写本书的念头,并初步确立了主题:“明基与苏州”,主要介绍明基在苏州短短几年间奇迹般高速成长的历程。后来发现,很多媒体已经对明基的企业管理、市场策略、行销推广等做过许多深入报道。而我觉得,明基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其实是其中的“人”,明基人的做事态度、观念以及思想,决定了他们是一群很特别的“族群”。于是,最后将“人”的成长确立为书的主题。

曾文祺也认为,只有“人”,才是最鲜活、最生动、传奇性色彩最鲜明的部分。但在采访前,我并没有把握,心里也没底,我担心他们会泛泛而谈。结果,当我接触到公司几十名员工,并与其中每一位经过3~4小时的长谈之后,心里暗自惊叹:明基人“工作两三年已经可以写就一段人生传奇”,所以我对这一主题也就不再存疑。

当行销部在大陆创业初期的非常历史阶段,明基人与公司共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同甘共苦,共赴艰辛,很多人都是单枪匹马,披星戴月,在市场一线战斗,他们不仅累积了许多做市场的“隐性知识”,而且对于生命价值的实现也有了深入的思考。在这个阶段,经过苏州“老一辈”明基人的刻苦创业,明基一方面奇迹般快速成长,另一方面也打造了企业文化的内核:平实务本、追求卓越。

在对明基长达一年的采访过程中,有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 明基人的平实与质朴。

很多明基人出差在外,按照公司的规定,本来可以打车,可以住酒店,但他们往往会主动为公司节约开支,能省就省。有一次,秦进到长沙出差,晚上很晚才回去休息,他完全可以在酒店单独开一间房,但当时正好有两个售后服务人员已经开了一间房,为了节约一天两百元左右的房费,秦进就睡在这间房的地板上,而没有再开房,他接连睡了三天地板,直到出差结束,这种朴实的风格在明基随处可见。

第二, 明基人的快乐之本。

凡是走近明基的人,都难免会被明基清一色年轻人的激情、爽朗和青春笑颜所感染,加上环境优美的厂区、宽敞的人性化办公空间、幽雅的咖啡休闲吧,还有各种有趣的玩具小动物散布在每个人的办公台上——这一切,都营造出了一种快乐祥和的氛围。一位经销商感叹道,他从来没有见过哪家公司,连守大门的保安人员都笑得如此灿烂。然而,这所有生动而鲜活的画面,却只是“快乐明基”的表象。明基人到底为什么能够一周跑七八个城市,然后在面对经销商的时候却毫无倦容?为什么能够为了一场发布会办得更完美,即使深更半夜也要把家具从100公里以外的都市运送到会场?为什么能够远离家乡、只身一人“扎根”大西北开发市场而毫无怨言?明基人到底为什么能够为公司勤奋一心,却又不失快乐与激情?一位入职公司不久但已经遍访经销商的员工一语道破天机:“其实明基人快乐的依据和来源,在于公司只会做阳光下的生意。”也就是说,公司不会容忍任何私底下的交易,如果一定要这么做才能得到的生意,公司宁可放弃,正是这样近乎顽固的坦荡和开放的做事风格,才使得员工同样心怀坦荡,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的价值在哪里,方向在哪里,认同“千错万错就是自己的错”,不欺瞒不抱怨,努力为公司去担当,努力为自己的成长负责任,正是这种正向的价值观,才是明基人的“快乐”的根源。

第三, 明基人追求成长的强烈渴望以及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在明基,人们经常把公司戏称为“大学五年级”,一方面是因为公司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气氛,各种培训从不间断;另一方面,在很多大学生眼里,社会就像一个大染缸,非常复杂,但是进入明基之后却发现,这里竟然是比大学还要单纯的组织,简单的人际、直接坦率的沟通方式,即使几个人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也往往是三言两语就进入了关于学习、工作与成长的话题。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从明基离职的人中,有很多是在上海工作的,分散在不同的公司,虽然社交圈各自不同,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大家发现关系最近、也最有共同语言的朋友圈,还是这些来自明基的人,于是他们就把这个圈子戏称为“明基毕业班”,大家经常在一起聚会,交流心得,总是能够找到共同的兴奋点。毫无疑问,无论他们曾经在明基是否如意,无论以何种理由离开,但都真切体验过那种成长的喜悦,都曾经激情燃烧过,对那段“生命留痕的岁月”都有过很深的期待。

看看明基人以下这段经历,就可以感觉出他们对于成长的渴望有多么强烈。明基是一家非常注重“隐性知识传递”的公司,传递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师傅带徒弟”。叶剑东在鲁豫地区做市场的时候,曾经做过三个“学徒”的“老师”,他们分别是周红林(现任南京办事处主管)、张志华(现任盘片产品经理)和范青华(现任济南办事处主管)。为了让他们尽快建立市场意识,叶带着他们,在山东与河南几乎所有的中等城市之间奔走不息,跑市场,拜访经销商。为了节约时间,大家经常是晚上在火车上睡觉,白天奋战。终于有一天晚上,四个人一起到一家餐厅吃饭的时候,周红林刚推开餐厅的门就倒在了地上,接着就去医院打吊瓶,结果四个人中有三个人都齐刷刷地躺倒了,一起挂上了吊瓶,于是大家干脆就在医院住了一夜,一人守夜,另外三个人挂吊瓶。

回想起来,他们觉得那段时间“的确是非常辛苦”,但作为一种“生命激情燃烧的体验”,也是弥足珍贵的,因为他们借由这种经历,培养了一种做事的态度,坚定了内心的价值观,把“勇于担当、敢于冒险以及崇尚生命价值”等重要的精神元素耕植在了内心里面。如此看来,伴随事业的成长,明基人实际上也是走在一个“耕心”的行旅当中,它带给青年人的启示,或许并不是那些“可歌可泣的传奇”本身,而是他们内在激情的来源,以及对于生命成长的执著。

最近在《不废江河万古流》这本书中看到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它写道:“严格来说,任何一个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外在的有形事物的创造,都与其内在心灵世界的开拓相呼应!”所以不难推理,一个企业,要想让事业真正做大,一定要有一群内心宽广博大、思想深邃、情感丰富的人群来共同担当企业的命运,我们无法想像一个百年老企业,是由一群心灵匮乏、思想空虚,只是空有技能的人成就起来的。

那么对于明基而言,能否将固有的价值观继续传承下去,让“老一辈人”的创业精神深入影响到新一代明基人,如何使企业的文化根基更加稳固而不至削弱,将是一个长期的挑战。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有众多明基员工给笔者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和支持,使本书得以顺利完成,他们是石露芸、邵佳、王晓华、黄敏嫦、李月滢、应、仇薇、谭畅、陈力田、张世诚、林建男、宋静、张婷婷、潘华娟、李泽华、于静、房敏、李毅、干仁、马映枫、袁宝剑、黄振宇、郑红、刘生伟、罗慰心、郭刚、秦进、赖文睿、李治林、潘渤、曹明、宋昕泳、张志华、管峰、周红林、李凯、王昊、王谦、王黎明、王斐、常映明、叶剑东、陈吉、范青华、郑正中、曾文祺、张安佐、李焜耀、潘振兴、黄仁宏、肖丹、张艳、王文璨、陈建兴、曾晓娟。另外,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杨建中、苏州台办主任谢鸣也多次接受过笔者采访,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张哲诚
2002年12月18日

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QR code
Light Dark Dark Light